首页 文摘 原创 精选

“病从口入”新说

(来源:网站编辑 2024-05-17 16:42)

文章正文


“病从口入”一词以往是用于表述经消化道传染的疾病。欧美国家著名的例子是“伤寒玛丽”的故事:玛丽是个身体健康的家政服务人员,然而在她帮工的人家,几乎家家都有人得了伤寒病,后来经查明,玛丽是个伤寒病菌的“带菌者”,她制作的食物常被伤寒病菌污染,以致许多人“病从口入”地得了伤寒病。在中国,20世纪80年代,上海地区居民生食被甲(型)肝(炎)病毒污染了的毛蛤,引发甲肝大面积暴发。民众都知道这叫“病从口入”。

如今经济发展,卫生条件改善,消化道传染病明显减少。威胁人们健康的是大量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,如心脑血管病、癌症、糖尿病及慢性呼吸道疾病等。这些疾病的后果远比伤寒病、甲肝之类严重,已成为我国民众主要的致死病因。其中心脑血管病更是独占40%以上,成了对我国民众最严重的生命威胁。

这类慢性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遗传背景,但它们并不是遗传性疾病,遗传因素充其量只是使人们对引起这些疾病的致病因素更为“易感”些罢了,发病的关键还在于致病因素的作用。致病因素许多即在人们的生活行为中,比如饮食不适当、吸烟、酗酒、缺少运动等等。其中饮食不当引发的疾病,应该也属“病从口入”之列。

《美国医学会杂志》最新发布了一个重要的研究结果:心脑血管病与糖尿病病人的死因半数以上可以归因于不适当的饮食,并详细给出了10种不当饮食在其中所占的份额:

高钠饮食9.5%,坚果类摄入不足8.5%,加工肉类摄入过多8.2%,ω-3脂肪酸类摄入不足7.8%,蔬菜摄入不足7.6%,水果摄入不足7.5%,含糖饮料摄入过多7.4%,全谷类摄入不足5.9%,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不足2.3%,以及未加工的红肉摄入过多0.4%。

这组数据十分翔实,尽管美国人的饮食习惯与我们不尽相同,但应该说也很有参考意义,值得我们借鉴。

在这10项不当饮食中居首位的是高钠饮食,这一条就很值得我们关注。钠的摄入最主要的是通过作为调味品的食盐(氯化钠)吃进人体。我国民众口味素重,人均盐的摄入量居世界第一,我国民众还普遍使用味精(谷氨酸钠),亦是高钠饮食的重要原因之一。曾有报道称美国人均耗盐量每日3.7克,而我国人均则在10克以上,若再加上味精(此物美国人是不用的),以钠而论,何止3倍!高钠饮食是高血压病的重要发病因素,与心脑血管病的关系极为密切。2017年中国政府发布的《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(2017—2025)》中希望达到的目标中便有:到2025年我国民众人均耗盐量下降15%。要改变民众的口味,绝非易事,看来仅此一项便是任重道远。

大量的肉类摄入,在我国几乎已成生活改善的标志。肉类之中我国民众尤喜红肉,而汉民族尤喜含脂肪丰富的猪肉。我国民众原本有喜食腌肉的习惯,而今由于生活节奏加快,加工肉类更大行其道,且不谈掺杂伪劣之事,即合格的加工肉类中的脂肪、盐,过多食用亦皆不利于心血管的健康。

蔬菜摄入不足是肉类摄入过多的另一侧面,如今许多民众日常菜肴中荤菜多于素菜已成定势。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》指出每人每日应摄入蔬菜300~500克,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一般民众则恐皆不达标。我国各地水果供应充分,但部分民众尚缺少每天食用水果的习惯,甚至有以其为“零食”加以排斥的。

全谷类是指粗加工的谷类,摄入不足的情况在我国亦甚普遍,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》曾要求谷类食物应“粗细搭配”,但一般民众仍缺少适当吃些粗加工粮食的意识,自然便会全谷类摄入不足。

其他如ω-3脂肪酸类摄入不足、含糖饮料摄入过多、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不足等事实上亦是存在。这些饮食问题其实不仅涉及心血管的健康问题,与人体的免疫力、抗衰老能力,甚至防癌等皆有关系。

“他山之石,可以攻玉”,美国人的研究成果自然可以为我所用,饮食与疾病关系密切,警惕“病从口入”,科学的饮食习惯可以带来健康。







上一篇:使用利尿剂时应注意补充钾 下一篇:紧急救援,心脏骤停后的黄金4分钟


标签shop
标签news
首页
评论
分享
Top